「一周出Demo,半年用不好」─ Vibe Coding 走向穩定上線的 Gap
Vibe Coding快但常陷「能跑不能用」。解法:雙軌開發,Demo留Sandbox,正式版走平台化流程;用成熟度門檻,測試、IaC、SLO、DR逐級到位。引入Policy as Code與FinOps Guardrails提前檢核,Service Catalog與Golden Path優化DevEx。搭配成熟度評分、事故分享與成本透明,實現又快又穩,為企業帶來持續價值與競爭優勢。
| 比較 | 典型情境 | 風險 |
|---|---|---|
| 能跑 VS 能用 | Demo 時順跑通,但缺測試、監控、回滾機制 | 上線後 Bug 難以定位,無法快速恢復 |
| 概念車 VS 量產車 | 漂漂亮亮的概念車不見的可以在高速公路上行駛。POC 採硬寫死參數、手動部署 | 日後規模化全靠人力補洞,成本暴增 |
| Prototype VS Go-Production | 快速堆功能,欠缺安全、治理、法遵檢核 | 金融、醫療等領域易踩法規紅線 |
| 一周出Demo但半年用不好 | Demo很快,但永遠走不到可上線的狀態 | 團隊士氣受挫,時程反而被拖長 |
解法總覽:從「秀技術」到「交付價值」
- 雙軌開發模型(Dual-Track)
-
Exploration 軌:保留 Vibe Coding 的高速實驗優勢,限定在 Sandbox or Feature Branch,不連接正式環境。
- Delivery 軌:以 Platform Engineering 提供「鋪好路 (Paved Road)」——標準化模板、CI/CD、測試框架、觀測性與安全閘門。
兩條軌道以 pull request 或 feature toggle 交會,讓 demo 可逐步升級為 Production-Ready。
- 里程碑化成熟度模型(M0-M3)
| 等級 | 交付物 | 必要門檻 |
|---|---|---|
| M0 Prototype | 能展示核心流程 | 隔離環境、可重製指令 (e.g., Makefile / DevContainer) |
| M1 MVP | 小範圍真實用戶 | 單元 + 整合測試 ≥ 60% 覆蓋、IaC 自動部署 |
| M2 Pilot | 部分正式流量 | 加密機制、SLO & Alert、Blue-Green or Canary (金絲雀測試) |
| M3 Production | 全量上線 | 災難復原 (DR) 演練、持續性滲透測試、FinOps 成本基線 |
-
雲端治理與法遵 Shift-Left
-
Policy as Code(如 OPA/Gatekeeper)在 Merge 時即檢查稽核條件。
-
自動化 Threat Modeling & SBOM,確保開源依賴可追溯。
-
FinOps Guardrails:開發階段預設低規格 + 自動停機,避免「Demo 用完忘了關」。
-
-
平台化 DevEx(Developer Experience)
-
Service Catalog:一鍵產生符合企業標準的微服務骨架。
-
Golden Paths:文件+範例程式+範本 GitHub Actions,降低學習曲線。
-
內部社群 & Gemba Walk(現場走訪):持續收集痛點,迭代平台功能與 CLI 工具。
-
從 Demo 到上線:實務時間表範例
| 週期 | 目標 | 關鍵活動 |
|---|---|---|
| Week 1-2 | M0 Prototype | Vibe Coding 快速驗證 → 產出 README+錄影 Demo |
| Week 3-6 | M1 MVP | 重構為標準骨架、撰寫測試、IaC 腳本、CI/CD Pipeline |
| Week 7-10 | M2 Pilot | 上跨區域低流量、加入觀測性儀表板、成本監控 |
| Week 11-12 | Go-Live (M3) | Chaos Drill (混沌演練)、法遵審核、變更審批、全流量切換 |
要訣:讓「快」只在 學習回饋循環,而不是在 跳過必要軟體工程。
行動清單(Checklist)
- 建立 Vibe Sandbox 專案範本,預設不可連接正式環境 VPC。
- 將 CI/CD Gate 與 Policy as Code 整合;Fail Fast。
- 推行 Maturity Scorecard,每週評估專案位階與缺口。
- 成立 Platform Guild (平台工程社群),定期分享真實 incident case,提升工程自覺。
- 對管理層透明化 Cycle Time、MTTR、單位功能成本,證明「鋪路」投資回報。
結語
Vibe Coding 最大的價值在於 速度 與 創意激盪;而企業最重視的卻是 可靠交付。透過雙軌模型、成熟度門檻、Platform Engineering 與 Shift-Left 治理,我們可以把看似相衝的兩個世界—「一周出Demo」與「穩定維運五年」—縫合在一起,真正做到 又快又穩、既能跑又能用。